如题
{!– PGC_VIDEO:{\”status\”: 0, \”thumb_height\”: 360, \”media_id\”: 5567057918, \”thumb_neardup_id\”: 0, \”thumb_width\”: 640, \”vid\”: \”v020041c0000be900t11h1vl3edsfl1g
问题:唐代诗人宋之问是个怎么样的人?
前言
学习诗词创作,必然要学习格律诗,学习格律诗,有两个人是一定要提起的,就是初唐时期的”沈宋“ :沈佺期、宋之问(656?-712)。
”沈宋“ 与初唐四杰、文章四友处于同一个时期。他们对于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宋之问经历了唐高宗、唐中宗、唐睿宗、武则天、唐玄宗五个皇帝,他的时代正是武则天掌权、夺位、去世的时代,当时的大臣们身不由己被卷入争夺政权的斗争之中,武则天倒台以后,宋之问两次被贬,最终被唐玄宗赐死 。
在武则天掌权时代,宋之问因文采出众并攀附上了张易之兄弟,所以仕途颇为顺利,经常有机会扈从武后朝会游豫, 写过不少应制诗。在这类文学活动中,有两件宋之问最为得意的事情。
一、”夺锦袍“事件,
《旧唐书·列传第一百四十》记载:
则天幸洛阳龙门,令从官赋诗,左史东方虬诗先成,则天以锦袍赐之。及之问诗成,则天称其词愈高,夺虬锦袍以赏之。
在洛阳龙门与群臣宴会中,官员们奉命赋诗,左史东方虬(qiú)先成,武则天一高兴就赐给他一件锦袍。 就是陈子昂《寄东方左史修竹篇书》中的东方左史就是东方虬,陈子昂对其《咏孤桐篇》大加赞赏:
东方公足下:文章道弊,五百年矣,汉魏风骨,晋宋莫传,….见明公《咏孤桐篇》,骨气端翔,音情顿挫,光英朗练,有金石声。
东方虬得到了武则天的锦袍后,还没有捂热乎,宋之问诗也写好了。武则天读过大喜,把锦袍要回来,转赐给宋之问了。
宋之问的这首夺袍诗也传了下来,即《龙门应制》:
宿雨霁氛埃,流云度城阙。河堤柳新翠,苑树花先发
…………..略……………嚣声引飏闻黄道,佳气周回入紫宸。
先王定鼎山河固,宝命乘周万物新。吾皇不事瑶池乐,时雨来观农扈春。
这是一首长篇古体诗,开头先写龙门的风景,然后用华丽精美的语言讲述了出游、宴会、离开的过程。最后几句拍了一下马屁,赞扬了武周政权的正统性。这首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大得武则天的欢心,于是”夺虬锦袍以赏之。“
二、沈宋的对决
还有一件事也很让宋之问露脸。这一次对手不仅仅是当朝的百官,更重要的是击败了与其并称为”沈宋“的沈佺期。
关于沈宋的贡献,元稹在《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》指出:
“沈宋之流,研练精切,稳顺声势,谓之为律诗。由是而后,文体之变极焉。”
《新唐书 文艺》也把二人相提并论:
魏建安后迄江左,诗律屡变,至沈约、庾信,以音韵相婉附,属对精密。及之问、沈佺期,又加靡丽,回忌声病,约句准篇,如锦绣成文,学者宗之,号为“沈宋”。语曰“苏李居前,沈宋比肩”,谓苏武、李陵也。
这两段话对于沈宋二人在格律诗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肯定。上面的《龙门应制》是一首古体歌行,这一次二人的作品是最代表唐朝试贴诗特色的五言排律 。
宋计有功 《唐诗纪事》中,这个赛诗会被描述的异常精彩:
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,群臣应制百馀篇。帐殿前结采楼,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。从臣悉集其下,须臾纸落如飞,各认其名而怀之。既进,唯沈、宋二诗不下。又移时,一纸飞坠,竞取而观,乃沈诗也。《唐诗纪事》
昭容,即上官婉儿,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 。爷爷因反对武则天被诛杀,孙女却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。 上官婉儿作为裁判, 非常公平、公正、公开 ,她评价二人的诗作高下之分在结尾两句。
及闻其评曰:二诗工力悉敌。沈诗落句云:“微臣衰朽质,羞睹豫章材。”盖词气已竭。宋诗云:“不愁明月尽,自有夜珠来。”犹陟健举。沈乃伏,不敢复争。《唐诗纪事》
下面我们分别看看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这两首排律:
-
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(唐·沈佺期) 五言排律 押灰韵
法驾乘春转,神池象汉回。双星移旧石,孤月隐残灰。战鹢逢时去,恩鱼望幸来。山花缇骑绕,堤柳幔城开。思逸横汾唱,欢留宴镐杯。微臣雕朽质,羞睹豫章材。
-
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(唐·宋之问) 五言排律 押灰韵
春豫灵池会,沧波帐殿开。舟淩石鲸度,槎拂斗牛回。节晦蓂全落,春迟柳暗催。象溟看浴景,烧劫辨沈灰。镐饮周文乐,汾歌汉武才。不愁明月尽,自有夜珠来 。
按照上官婉儿评判,沈佺期输在最后两句:微臣雕朽质,羞睹豫章材。结尾”词气已竭“。不如宋之问 ”不愁明月尽,自有夜珠来“,上官婉儿说”犹陡健鶱举“,鶱,鸟儿向上飞的意思。
这两首应制诗正是唐朝科举时的试贴诗,是非常标准的五言排律。所以元稹和《新唐书 》会对这两个人在律诗上的贡献表示肯定。
要区分这两首诗高下,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,首先要紧扣题目:皇帝、晦日、昆明池,根据这三个内容引入相应的典故,元朝方回《瀛奎律髓》评价得当,老街就不赘述了,只需要从这三个内容和结尾来理解即可:
用“春”字、“豫”字便好。“节晦蓂全落”,见得是正月三十日。急着“春迟柳暗催”一句,足其意。池象溟海而观浴日,既已壮丽,又引胡僧劫灰事为偶,则尤精切,可谓极天下之工矣,“镐饮”、“汾歌”一联,王禹玉袭为《上元应制诗》,殊不知之问已先用矣。尾句尤佳。“不愁明月尽”,谓晦日则无月也。池中自有大蚌明月之珠,如近世甓社湖珠现是也。妙甚。方回《瀛奎律髓》
另外诗赋被引入科举,据说正是在武则天掌权的时期 。
三、 赋到沧桑句便工
清代诗人赵翼说过”国家不幸诗家幸,赋到沧桑句便工\”。即使是宋之问这种谄媚之臣,也有沧桑之句。
武则天重病时,发生神龙政变,张易之、张昌宗被诛杀,武则天被逼禅位于李显,唐中宗第二次上位。
俗话说,一朝天子一朝臣,这些武则天时代的幸臣纷纷被贬谪,宋之问也没有逃过惩罚,他先是“左迁泷州参军”,后来竟然悄悄逃回了长安,半路上还写过一首《渡汉江》记录了其揣揣不安的心情:
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
这个宋之问回长安后,办了一件恩将仇报的缺德事情,据《旧唐书》记载:
未几,逃还,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。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谋杀武三思,之问令兄子发其事以自赎。及同皎等获罪,起之问为鸿胪主薄,由是深为义士所讥。古增置景龙中,再转考功员外郎。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,择朝中文学之士,之问与薛稷、杜审言等首膺其选,当时荣之。及典举,引拔后进,多知名者。
宋之问靠告密洗白了自己,重新被启用 。可惜好景不长,几年后唐睿宗李旦继位,他又想起了当年受到张易之的欺侮,于是又把亲近张易之的宋之问配徙钦州,唐睿宗的儿子玄宗李隆基也没有忘记他,继位后将宋之问赐死于徙所。
又一次的贬谪,让宋之问诗风有所转变,应验了所谓 “赋到沧桑句便工”,这首《题大庾岭北驿》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宋之问:
阳月南飞雁,传闻至此回。我行殊未已,何日复归来?
江静潮初落,林昏瘴不开。明朝望乡处,应见陇头梅。
宋之问流放钦州(今广西钦州 )途经大庾岭。 此岭有北雁南归至此不过岭的传说。所以首联写到:阳月南飞雁,传闻至此回。阳月, 农历十月。
大雁已经到了尽头,但是我还要继续南下过岭,我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?颔联:“我行殊未已,何日复归来?”。他不知道这一次真得回不来了。
中间二联一抒情一写景是常规套路,所以颈联写景:江静潮初落,林昏瘴不开。一昏一瘴,可见北人南下的艰苦。差不多100年以后,韩愈被贬岭南,还没有出陕西呢,就写到:好收吾骨瘴江边。
尾联更见其怀土思乡的痛苦:明朝望乡处,应见陇头梅。诗家语言,不说望乡不见,却说只能见到“陇头梅”而已。此处用暗典,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:“
折梅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。江南何所有,聊赠一枝春。“
关于这首诗的情景布置,有人引用陆时雍《诗镜总论》的两句话评价,甚为恰当:
“善道景者,绝去形容,略加点缀”,“善言情者,吞吐深浅,欲露还藏” 。
第7句宕开一笔,第8句又回到写景,但写的不是眼前景物而是想象中的梅花,言情处在一个”望“字,对句接了一个”见“字,以景物”陇头梅“收尾,即婉转含蓄的望不见之意。余韵悠长,多少不尽之意都在言外。
结束语
宋之问的高光时刻在武则天的执政时期,但是他最优秀的诗作却出现在其贬谪时期。原因也很简单,仕途顺利时,他总是跟着皇帝歌功颂德,写的都是应制诗。只有倒霉的时候才能写出点真实的情感,所谓赋到沧桑句便工,宋之问既是。
如果以道德论,宋之问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物,不过鸟之将亡其鸣也哀,他贬谪时期的作品情真意切,完全不像周旋于长安时期的风格。
结束时,老街用诗人原韵作一首五律《读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有感》, 韵脚是: 回、来、开、梅。
乡关何处是,不语岭头梅。塞雁经冬返,此身何日回?
风高沧海阔,天净月华开,一觉南柯梦,竹声携雨来。
@老街味道
宋之问是唐朝文人无行的典型代表!
好玩的国学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,探讨人性的善恶的问题,其中有一篇是写唐朝诗人宋之问的。在历史上,宋之问是作为一个无行文人的面目出现的,他作出的那些事情,简直是人神共愤。当然我们也看到,宋之问在初唐的诗歌发展史上的,所做的贡献。但是贡献是贡献,与做一个君子还是两码事。事实上,宋之问最终也是受到了命运的惩罚,这就是叫天理昭彰,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!
人性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。在中国哲学史上,孟子很善良自信,认为人性本善,人人在本质上都是好人,之所以有坏人,那是因为有人把内心的善性丢掉了,也不知道找回来。而荀子和韩非子则是超级冷静冷酷。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,为了利益你死我活的争夺,而韩非子认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性自私,人与人之间都是尔虞我诈的阴谋算计。荀子认为要把坏人变好人,就要加强教化,韩非子则觉得教化还不够,绝对得用鞭子和大刀
按理说,这个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坏人,这也是正常规律。但是偏偏有一种说法,把文人说得很不堪,叫做文人无行。意思是说,越是有才的有文化的人,品行越是不端。这就是一竿子打了一船的人。
但历史上确实有很多文人,道德品质不咋样。有的人沉溺于美色始乱终弃,比如诗人崔颢,简直就是个花心大萝卜,专门找漂浪小姑娘下手,等到姑娘青春不再然后抛弃;元稹专门负责勾引有夫之妇,等对方死心塌地之后在飘然离去,不留下一丝云彩;杜牧喜欢在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扬州眠花宿柳,还假惺惺地反思说“十年一绝扬州梦,赢得青楼薄幸名”;李白年轻时候专门喜欢和别人打架,还吹牛说“十步杀一人”,然后“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”;野史中的白居易更加不堪,据说还和元稹抢情人搞换妻游戏;韩愈为了壮阳专门喜欢吃用硫磺饲养的大公鸡,不知道坑害了多少姑娘和大公鸡。
我说的这些文人无行,大部分集中在对美色和欲望的追求上,毕竟生殖冲动最难解脱,毕竟是“色胆大如天,荷尔蒙似氢弹”,没有几个人可以一生过一种青灯黄卷清心寡欲的生活。男女之事在唐朝这个开放的时代,似乎并非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,有时候还被人看成是文人的浪漫,毕竟文人要是不浪漫,那也就是个识字的人。但要是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做软体爬行动物;要是为了几个好句子就要杀人,而那个人就是自己亲外甥;要是仗着自己有才长得好看,就想成为女皇武则天的床上伴侣;你要是为了权势就能给武则天的面首端尿壶,这就是标准的文人无行了。
这个人,就是初唐著名的帅哥、诗人宋之问。
宋之问在初唐的诗歌地位很高,相当于诗坛盟主,开启了初唐诗歌的风气之先。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歌《渡汉江》:“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”。深刻地揭示了远离家乡想回家但又很忐忑的心情,比贺知章的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还要精妙。其实他为什么不敢回家,有人说是他犯了罪被贬,在边疆呆着难受,偷偷跑回家,又怕被别人看见举报,所以心情很矛盾。原来这写的是通缉犯的心情。
宋之问因为诗写得好,长得帅,又八面玲珑知冷知热,深受女皇武则天的宠爱。武则天喜欢长得帅的男人,这是唐朝公开的秘密,就像是特朗普先生喜欢发推特一样。宋之问觉得自己相当不错,属于那种玉树临风白里透红半夜都会被自己帅醒的类型,很想也像张易之兄弟一样,成为女皇的贴心伴侣。但女皇很不喜欢他,甚至公开说他有口臭,搞得宋之问一辈子很不爽,这家伙没有发明口香糖来,也算是一辈子的失误。为了接近女皇,他甚至低三下四地为女皇的男宠张易之端尿盆,其道德底线之底,不可想象。
想成为女皇的男宠的想法,其实也很正常,因为在那时候有很多人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。但是宋之问卖友求荣就很不地道了。在一场宫廷政变中,宋之问受到牵连无家可归,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,偶然发现了朋友参与政变的秘密,脆生生地出卖了朋友,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翎,这不叫文人无行,这简直就是禽兽不如了。
最令人发指的是,据说宋之问谋杀了自己的外甥刘希夷,仅仅是为了把外甥写的两句好诗占为己有。对于这个事情,我是持怀疑态度的。但是大家都这么说,估计是宋之问的人品差,干的坏事多,人们就把刘希夷被人谋杀的事情,都安到宋之问头上来,谁让他文人无行呢。
事情是这样的。刘希夷是初唐著名诗人,曾经写了一首著名的长诗《代悲白头翁》,诗中有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的名句。这个句子实在很哲学,很震撼人心。在诗还没有公开流传的时候,宋之问觉得这两句简直就是神来之笔,想占为己有。刘希夷碍于舅舅的情面,起初答应送给宋之问,但后来又反悔了。宋之问很不高兴,就派人用土囊压杀了外甥刘希夷。
所以,在唐朝的文人中,宋之问大概算是品行最为低劣的文人了,也是文人无行的最佳注脚。宋之问后半生相当悲惨,最后被赐死在流浪的路上,也算是上天开眼天理昭彰了。